A 三 大 門 1 氣 2 劍 3 拳 (A1氣功 A2鬆身法) (A3劍道 A4黏劍) (A537式太極拳 A6推手)
B
五 大 絕 技 C 四 大 通 技 C1 散 手 C2 太 極 劍 C3 太 極 刀 C4 42 式 拳 D 門 主 答 問
|
如何放鬆
太極拳練習者在本體上,所追求的最高也是最難的境界就是放鬆,但也只有放鬆才可以達到太極拳在體用上的要求。如何去訓練放鬆,我們分二部份來探討:1精神要放鬆。2身體要放鬆,這二部份都必須要同時做到,才能達到真正放鬆的效果。 精神放鬆:我們不可有一點點絲毫著意在,才可以真正的將精神放得下,若心有掛意,則精神難以達到放鬆的真正效果,而導致功虧一簣。現舉布袋和尚的故事為例,可以很清楚的說明青神要如何放鬆,內文:「行也布袋,站也布袋,坐也布袋,臥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說明:從前有一個布袋和尚,他走路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站的時候也背著一個布袋,坐下也是一樣,睡覺也拿著布袋不放,直到有一天他把布袋放下的時候,他才真正感覺到是何等的輕鬆自在。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放鬆的意義,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有一個有形的布袋及無形的布袋,有形的布袋,如賺錢是為了維持生活家計,錢就猶如是布袋一樣扛在每個人的肩上。無形的布袋就猶如情感上的煩惱,情感上如果有問題,就好像無形中背著一個布袋在自己身上,揮之不去。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放鬆自己,將有形的負擔及無形的負擔真正放下來,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真正的休息,以便再背起布袋就可感覺到更為輕鬆自然。 肢體的放鬆:可分為幾個過程:第一是手的放鬆過程,由小關節再到大關節,先由腕關節再由肘關節最後則是肩關節,因小關節較易放鬆,放鬆就是肌肉及韌帶不要用力,很自然的由身體骨架去支撐,用力身體則會僵硬,不容易放鬆。第二部份是腳,由踝關節再由膝關節最後則是胯關節,逐次放鬆,踝關節若不能放鬆則膝關節無法放鬆,同理胯關節若要放鬆,裸關節及膝關節定要放鬆,否則胯關節難以放鬆。第三部份是腰,腰是身體驅幹,也是身體中心部份,也是最難以放鬆的地方,腰要放鬆,必須是上半身均能放鬆,腰才有辦法放鬆,先要頭部放鬆,頸椎部份支撐頭部力量,頸椎放鬆,頭部自然也就放鬆,肩關節放鬆,手自然也放鬆了,胸部肌肉放鬆,再加上腹部肌肉放鬆,自然上半身也就放鬆了,上半身能放鬆,腰自然也就不必承受太多的僵硬力量,腰也自然較能放鬆下來,所以肢體放鬆的過程大概不出於此了。 肢體與精神放鬆的配合,此二者若能一致才是真正的放鬆,如何才能配合一致,惟有不斷的練習才可以達到一致的放鬆,肢體的放鬆是較為容易,只要肌肉不用力,關節運轉靈活就很容易達到,但精神放鬆就不簡單,因為人的精神會因外界環境的壓迫而緊張,我們必須練習到遇事不緊張,如佛家云:清淨心,菩提行。隨時要保持平靜的心,不浮躁,精神自然就容易放得下來,肢體也就更容易放鬆,若精神不斷的蹦緊,肌肉又談何容易能夠放鬆,所以要真正能放鬆,首要是內在的精神要放鬆,然後再訓練肢體的配合,如此自然而然就能悠遊自在而達到神人合一的境界了。 太 極 易 筋 經 太極拳之放鬆 及 發勁樞紐 (太極曾著)所謂「易筋經」乃是指將身體僵硬而無活力的筋變換的更為柔軟而有活力的方法。「易筋」指的是將筋變換,「經」指的是方法(廣義則是經書),個人認為最好的易筋莫過於使用太極拳的放鬆方法,依個人的體會:放鬆可分為「精神的放鬆」及「身體的放鬆」,而身體的練習過程可分為放鬆十四部分及二發勁樞紐,茲說明如下: 放鬆分為:一、精神的放鬆,與二、身體的放鬆: 精神的放鬆 要領是:(1)捨己。(2)無我。即"不緊張"。 放鬆外在環境對於本身精神的壓迫: 主要是要"捨己",能捨己則外在事務對我本身的精神所產生的壓力,則無從產生,只要再加上本身精神放鬆,便可達到真正的精神放鬆。 放鬆本身的精神: 要有"無我的精神",心神不緊張,身體中正安舒,本身精神要能放鬆主要是:1.身體不可緊張。2.心情要平靜。此二者能配合方能使精神放鬆。否則精神有肉體的壓迫或內在心情浮躁都易使精神緊張,光靠本身短暫的抑制(或意志力)使精神不緊張,是沒有多大的效果。 身體的放鬆 身體要能放鬆,即要「肉體(肌肉)不用力」,肌肉不用力,關節韌帶不掤緊,身體肢節運轉自然能夠靈活,若能以「意」(不是力)來貫串身體的肢節,何患身體動作不能一致,身心(身體、精神)也就能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也不遠矣。 身體肢節的放鬆過程:分為「頭部」、「上半身」、「下半身」三大部份、十四重要關節、肌肉部份及二發勁樞紐。 頭部(有頭頂、頸椎二部份)、上半身(肩、肘、腕、手指:「手部」四部份,胸、背、腹、腰:「軀幹」四部份),總共八部份、「夾脊」一樞紐,下半身(胯、膝、踝、腳趾:「足部」四部份),「尾閭」一樞紐。 放鬆頭部 注意1.頭頂(頭頂之皮及肉部份),2.頸椎(後頸椎部份)。 鬆頭頂: 以意將頭頂皮肉部份放鬆(注意:不可刻意「用氣」或「用意」往頭上頂,用氣上頂易造成氣往頭部集中,而導致頭部暈眩,而刻意用意上頂易使氣隨意上浮,故神貫頂應以放鬆頭頂,使神上下自然貫串,勿助勿忘,就猶如與「心與氣相守與丹田」般的順暢自然),才是正確,其他注意部份:二邊太陽穴不可用力或用意,眼睛微開,舌貼上顎(不可舌捲上顎),下顎自然放鬆(下顎若能自然放鬆則不須強調收下顎,若收下顎則要注意後腦枕骨必須放鬆下沉,方能使收下顎時頭部保持平衡,否則收下顎則易使頭部往前傾。 (昔鄭曼青先生曾謂:「下顎是小千斤頂,而後腦枕骨則是大千斤頂」。下顎與枕骨二者重要關係可想而知。) 鬆頸椎 頸椎部份能夠放鬆,頭部自然能夠豎起,若頸椎不能放鬆,頸椎關節肌肉韌帶拉緊,將會使頭偏向一方,而使頭部不能夠放鬆而中正。 (註:能做到鬆頭頂及鬆頸椎以上二項,則頂頭懸已做好一半,若頭部再能與脊椎或尾閭與地面之重心垂直線成一直線,則是真正做好了頂頭懸。) 放鬆上半身 注意:「雙手」四部份肩、肘、腕、手指。:「軀幹」四部份(前)胸、(後)背、(前)腹、(側後)腰。總共八重要部份及「來脊」一重要樞紐。 鬆肩 肩的部份是第二困難放鬆的關節,因肩關節所佔及接觸的體積相當大。(而身體放鬆最困難的部份則是腰,腰的關節佔身體的部份非常大,肩的轉動範圍卻不若肩、腰活動範圍來的大,故需要放鬆的範圍較小,比較起來相對的也較容易放鬆,但就整個關節來講,胯關節算是第三個難放鬆的部份。) 肩若要放鬆: 手不可用力(泛指手掌、手腕、手肘、肩部均不可用力 )。 肩關節放鬆(肩胛骨放鬆)。 肩肌肉不可用力,肩部自然會放鬆下沉,這是所謂的沉肩。沉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放鬆肩部,肩部能放鬆,則必能沈肩,但沉肩則未必能放鬆肩部。 原因是:1.若是強迫肩部下沉而沉肩此是用力造成的沉肩,2.或是背後彎腰而促使肩下沉,這二種皆是刻意用力或壓迫式的沉肩,會使身體前傾背部拱起,久而久之,肩部亦會酸痛胸部鬱悶,惟自然放鬆肩部下沉才是下確的,雖然這須要很長的時間,可能半年、三年或十年,但這才是我們所需要鬆肩後的沉肩。 (2) 鬆肘 肘部放鬆的要領: 肘關節放鬆. 肘部肌肉不可用力. 肘部自然下垂,肘部放鬆後,不要抬高就會有墜肘的感覺。所以只要放鬆,肘部也不須刻意注意垂肘或墜肘,只要放鬆肘關節不用力即可。 (3) 鬆腕 腕部放鬆的要領: 腕關節放鬆. 手掌不可用力. 腕部肌肉不可用力。 腕部不用力自然能放鬆。但腕部放鬆後會產生手掌下垂現象,猶如關節斷掉似的,故必須以意與氣來加以貫串腕部,以連接手掌與肘節,故腕部放鬆要以意與氣來貫串,盡量將其連成一線,方符合太極拳與生理。 (註:昔鄭曼青先生所謂之美人手,沒有以前楊氏拳"坐腕"或所謂柳葉掌的情形,「坐腕」乃是將手掌豎直在腕部(二者約成90度角),其意即將手掌坐在腕部上,依照生理或放鬆觀點來分析這是不對的。原因有二:1.就生理上,手掌與腕部成90度角氣與血液循環均不容易從腕部通過(因其是90度角,猶如橡膠水管,將其折成90度,水一是不容易通過)。2.就放鬆上,要坐腕必須手掌用力豎起,肘節用力方能坐腕,像這樣腕部用力的情形這能夠使腕部放鬆,這是以前的人對於坐腕的認識不清所致,所以坐腕雖是好看的姿勢,但卻不是符合太極拳理。故鄭曼青先生將其改為美人手,手筋不可外露,手腕、手背要成一直線並且要求其學生不可坐腕,自有其道理) 鬆手指 手指放鬆的要領: 手指不用力. 要行氣舒指: 手指不用力,手指亦不可捲縮(不行氣舒指,手指不用力會捲縮,故須行氣舒指). 腕部放鬆: 掌心掌背行氣舒指(不可以將手指用力撐開),自能使雙手之五指舒張,意念貫串,心意相通。(手指是表達意、氣、勁最後表現的地方。) 鬆胸 胸部放鬆的要領: 1.肩部放鬆。 2.胸部肌肉不用力: 自然能夠「鬆胸」,昔有人稱「含胸」、「涵胸」、「空胸」,目的皆是要做到「鬆胸」,但常有人將「含胸」等作成「狹胸」形成彎腰駝背狀,這是錯誤的。 鬆背 背部是否放鬆:主要是看「夾脊」處是否放鬆,夾脊若要能放鬆,則要兩肩胛骨不夾緊或用力。雙手力量的交換點在夾脊,夾脊若能鬆開,雙手力量則易互相傳達(交換)而不會阻礙,若夾脊太緊,則雙手力量必會受阻為二成為各自力量,或互相阻礙,勁力不能夠互相傳遞。無法做到「整勁」。 背部放鬆的要領: 雙肩不可往後夾緊: 否則會產生夾脊太緊,胸部挺起(胸部無法鬆胸,背部夾緊)。 不可拔背: 雙肩不可往前彎,背部往前彎雖較易放鬆,但易形成彎腰駝背一般不可不注意,一般所謂之「拔背」乃是"發勁時"力量經過背部而會產生往上拔的感覺,並非平時就會有拔背的現象,平時若有拔背則一定是背部刻意用力往上頂的現象,背部用力則不能放鬆,這是不對的,應當切記。(以前有含胸拔背的名詞,作者認為不太恰當,應當改為「鬆胸鬆背」。) (註:胸背是一體二面的事,要鬆胸則背部一定要放鬆,要鬆背則胸部一定要放鬆,即胸背一定要配合的好,因為胸背本身就是前後的一整體。) 夾脊:夾脊是雙手力量的交換點,也是下半身腰的力量(如腰力、腿力、地力)傳達到手的必經點。 鬆腹 腹部放鬆的要領: 1.腹部肌肉放鬆. 2.胸部以上均要放鬆(頭部、手部、胸部、背部均放鬆,氣自然往下沉,再加上意念守在丹田,氣會自然往丹田集中;這是氣沉丹田,氣沉丹田並不困難。但若要長期集中在丹田則不容易,必須要「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助勿忘」,這就是鄭曼青先生「專氣致柔」的基本要領)。 鬆腰 腰部放鬆的要領: 1.腰的背後肌肉要放鬆: (腰不能鬆:大部份都是因為腰背肌肉拉得太緊而使腰無法放鬆),及二側腰的肌肉要一齊放鬆。 2.上半身也不可有拙力: 尾閭若能中正,則腰也較易放鬆,因脊椎如果中正,脊椎骨節自然就能垂直的疊在一起,如果能以骨架來支撐身體,腰肌肉支撐的負荷也就會減少,自然腰的肌肉也較能放鬆。昔稱鬆腰為「塌腰」,猶如腰塌下來,但鬆腰並不是真的「塌腰」,只是腰鬆下來就會感覺到腰自然的放在骨盆上,似乎腰有塌下去的感覺,並非腰真的塌下來,若腰真的塌下來,則必定是腰軟無力(無力與不用力有極大的差別),骨架無法支撐上半身,才會產生塌腰的現象,練習者當深辨之。 (註:腰、腹也是一體兩面的事。腹部不放鬆會影響腰部放鬆的情形。腰部不能放鬆也會牽引到腹部的程度,故鬆腰、鬆腹都要同時進行,不可偏頗。) 放鬆下半身 要注意(雙腳)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腳掌」四部份及「尾閭」一樞紐。 鬆胯 放鬆胯關節的要領: 1.「雙腳必須要虛實分清」: 虛腳的胯自然能夠放鬆。實腳的胯雖不易放鬆,但也要放鬆(例如三七步時佔身體7/10重量實腳的胯也要放鬆)。 2.「身體要中正」: 盡量由骨架在生理上最穩合的結構去支撐,避以胯部的肌肉(如大腿的內、外側肌肉)來用力的維持平衡。故要鬆胯身體不可前傾、後仰、左斜、右歪,要保持中正,以自然的骨架來支撐,胯部肌肉也較能放鬆,如此鬆胯自然詭就能達成。一般我們稱「坐胯」,其坐胯之意乃是要保持將上半身坐在胯上,這是中正的姿勢,但要記住不可將上半身用力的坐在胯上(這是勉強的坐胯使身體好看而已),要放鬆上半身使其很自然中正的放在胯上,且令人有中正安舒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坐胯,也才能做到鬆胯的作用。 :雙腳力量互相交換的地方在「尾閭」,腳的力量(或地力)由下往上(傳到手掌)也一定要經過尾閭,然後再經脊椎傳遞到"夾脊",再經肩、肘、腕而達於手掌上明,故尾閭是全身力量最重要的交換點,尾閭放鬆方能使力量左右傳達(與右腿力量的交換),上下的傳達(下半身"腳"與上半身"軀幹及手"的傳遞)。尾閭要放鬆除了腰、胯部位要放鬆,臀部之二肌肉切記不可用力,(尻道上提「見於楊澄甫太極拳十三式之身法」,收縮肛門都是非常不正確的方法,而且有害身體,不可妄學。) 鬆膝 放鬆膝關節的要領: 與鬆膝關節與鬆肘關節的道理相同: 大腿肌肉與小腿肌肉均不可用力. 左、右腳虛實要分清,膝關節則較易放鬆。 譬如:弓步時屈膝的前七後三,前腳的重量分擔七分,後腳分擔全身重量的三分。膝關節控制腿的活動及伸縮,並且可調整發出力量的大小,故拳論謂之「發於腿」。(但身體力量發出的源頭是在「腳」而不是在「腿」,故拳論云「其根在腳」,此二者腿與腳之力量關係應當明辨之。) (註:腳的重量分配,乃是以身體重心移動來決定(主宰於腰),而不是以雙腳來刻控制身體的重量。) (3) 鬆踝 放鬆踝關節的要領: 1.雙腳一定要虛實分清。 2.小腿肌肉及腳掌務必要放鬆。 踝關節能夠放鬆,方能將地力從腳掌經踝關節再經過腿的彈性調節,腰的變化控制而送到手掌。所以要放鬆踝關節,不放鬆踝關節,一開始就會將我們所接引的地力阻斷掉,而只能憑藉自己的身體力量來發勁,其效果之差異可想而知。 (4) 鬆腳趾 鬆腳趾是最簡單不過的,但卻是很多人沒有做或不懂得去做。主要是有些老師錯誤的教導及以前相傳的練拳秘訣:「五趾抓地上彎弓」錯誤的觀念,而導致不能放鬆腳掌或腳趾,一般人或甚至包括有些太極拳的傳授者均認為腳趾抓地抓的愈有力站的愈穩,發勁時力量也會愈大。這是一個極大錯誤的觀念,腳趾抓地,腳掌必定浮起反而與地的接觸面減少,並且雙腳用力的結果會造成身體上浮僵硬,所發出的力量將是一身僵硬的力量,地力所能接到的(靠各腳上的五趾)將是極微有限的,若能將各腳五趾放鬆貼地,腳掌也放鬆貼地,整個腳與地接觸面大增,接引地力面積更大,身體與地面承受點也愈多,不論是接引地或讓地力來承受我們身體的重量也愈容易,故放鬆腳趾是接引地力的首要秘訣,雖然與古秘訣:「五趾抓地上彎弓」道理不符合,但我們仔細分辨,其下確與否可想而知。 (註:太極曾初寫於1993年4 月,重校於1999年4月) |